玉米秸及早微貯的優越性
秸稈自然含水量,是指收割后在秸稈中自然保留的、植物生長時吸收的水分含量。隨著秸稈收割后由鮮變干,秸稈的養分也隨著自然含水量的蒸發而大量流失,尤其是維生素物質流失更為嚴重。為最大限度地使秸稈多保持養分,提高飼喂價值,我們以秸稈養分隨自然含水量蒸發而流失為依據, 做了不同自然含水量玉米秸微貯喂牛增重對比試驗。結果表明,玉米秸的飼喂價值隨自然含水量的上升而提高。玉米秸自然含水量在20%以上時微貯喂牛,自然含水量 每上升10個百分點,增重差異顯著(P<0.05),每上升20個百分點,增重差異極其顯著(P<0.01)。自然含水量在20%以下時微貯喂牛,隨自然含水量上升 的增重差異雖不顯著(P>0.05),但也呈上升趨勢。由此可見,在玉米秸收割后自然含水量尚未風干透之前,趁鮮及早微貯,是提高玉米秸飼喂價值的一項重要措施。
現將玉米秸及早微貯的優越性介紹如下:
1.具有提高秸稈飼喂價值的雙重作用秸稈的飼喂價值, 除由早徽貯比晚微貯秸稈自身保存的營養價值高決定之 外,還要取決于秸稈中碳水化合物的消化水平。粗纖維是碳水化合物的主要成分之一,隨著收割玉米秸的由鮮變干,其中的粗纖維也由松散逐漸變得越來越 致密、堅硬,這樣微貯時,制作秸稈微貯飼料的秸稈發酵活干菌,酶鮮粗纖維的難度加大。因此,趁鮮及早微貯比晚微貯玉米秸中的粗纖維酶鮮要充分,相應的牛瘤胃微生物與粗纖維的直接接觸面積也就增大了,從而提高了秸稈的消化率。同時,由于機體能量代謝物質揮發性脂肪酸的生成量,是隨消化率的提高而增加。揮發性脂肪酸生成量的增加,又相應的增加了牛瘤胃微生物菌體蛋白的合成量。而微生物菌體蛋白的增加,就是提高了玉米秸的飼喂價值,所以說,及早微貯具有提高玉米秸飼喂價值的雙重作用。
2.防止秸稈霉變,可長期保存從玉米秸收割到自然含水量風干,再到能堆垛貯存的程度,需相當一段時間,在此期間往往會因雨淋而又未能及時攤開晾曬,有些會霉爛變質造成浪費,趁鮮及早微貯起來,就避免了秸稈霉變現象的發生。同時,由于秸稈發酵活干菌在厭氧條件下成酸性能好,能使秸稈微貯飼料的pH值降到4.5~5,因而具有強大的抑菌和殺菌作用,使微貯飼料不會發霉腐敗,從而能長期保存。
3.防止火災,便于保存曬干的秸稈在貯運期間,常因管理不善而發生火災,危及財產和人畜安全。把收割的秸稈趁鮮及早微貯起來,就能預防火災發生,同時也減少了環境污染。每立方米窖至少能微貯玉米秸稈110公斤以上,也就是畝產350公斤玉米的秸稈,只需3.5立方米的容積就能貯下,而曬干后垛貯,最少要占用5立方米~6立方米的空間。由此可見,及早微貯也是保存秸稈的一種較安全方便的方法。
4.解決了秸稈自然含水量高時無法進行氨化處理的矛盾 秸稈氨化要求達到的含水量不得超過40%,這就是說,玉米秸的自然含水量必須在40%以下時才能氨化。而秸稈微貯要求達到的含水量則是60%~70%,這樣在玉米秸的自然含水量超過40%氨化要求的含水量時,仍適合微貯,這就解決了玉米秸在自然含水量還較高時無法進行氨化處理的矛盾,達到了能最大限度保存秸稈自身養分的目的。
5.經濟效益高。試驗表明,在育肥牛頭日平均喂2公斤基礎日糧的前提下,分別喂自然含水量50%、40%、30%、20%、10%(干)的微貯玉米秸,頭日平均分別獲純收入4.43元、3.78元、3.21元、2.75元、2.5元。喂自然含水量50%微貯玉米秸的,比喂10%(干)的,頭日平均增加純收入高達1.93元,自然含水量相差40個百分點,純收入提高了77.2%,經濟效益非常顯著。玉米秸趁鮮及早微貯,還具有殺滅植物蟲害和秸稈過腹還田充分發揮生態效益的明顯作用。就秸稈的營養成分而言,在不影響籽實產量的原則下及早收割也是提高秸 稈飼喂價值的措施。如能把及早收割與及早微貯結合起來,玉米秸的飼喂價值將會更高,養畜增重效果將會更好,取得的經濟將會更加顯著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