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前言:概念和重點
福建曝氣泥棚(冬棚在廣東湛江珠三角和海南均有):是一種蓋有塑料膜的矮棚,泥底,裝有底部納米曝氣盤,所以是“曝氣泥棚”,主養冬造蝦(也有會養春造蝦和夏造蝦的,一年可養三造蝦),冬造蝦以養大蝦(20頭/斤左右)為主,故很多人叫它“福建冬棚”,但是為了和東南沿海的高位池冬造蝦(也叫冬棚)區別開來,我們就把它叫做“福建曝氣泥棚”吧;
閩南蝦農的“曝氣泥棚”技術水平越來越成熟,如果再加上引進高效脫氮菌(“強微硝氨雙脫復合菌”),產量可達3500斤/畝以上,再加上純生態技術方案,一年養殖三造蝦也很成功,例如可9月份左右放冬造蝦,在春節前后出蝦,然后再放苗,到5~6月份出蝦(這一造和如東小棚春造蝦相當),然后再放苗養到9月份出蝦,一年三造蝦,如果小規格出蝦的話,甚至一些人可以一年養四造蝦;
由于我們在外塘“土塘B計劃”中,已經介紹到了有底曝氣底氧裝置(或射流式增氧機),規劃產量最高可達2500斤/畝的土塘技術,所以,在這里:本資料暫時只介紹“福建高產版曝氣泥棚”冬造蝦(3500斤/畝)的技術原理和操作方法;
1. “福建高產版曝氣泥棚”冬季出蝦是特色
冬棚自然是以冬天溫棚保溫養殖為主:冬天氣溫水溫低,藻相非常好控制,水質穩定,弧菌少病害少,產出穩定,特別是蝦價還特別高,這是大家看好冬天養蝦的主要原因;
福建長樂、福清等地緯度高,氣溫相對低,一般在8月到9月中旬放苗,龍海、漳浦則在9月至10月中旬放苗;有的是先放苗后搭棚(較早放苗),在對蝦上料臺之前搭棚;有的是先搭棚后放苗(較晚放苗的),經過90~120天以上的養殖達到大規格20~25條/斤左右,以春節前后出蝦的目的,如果價格不好,這種冬棚水質仍然可通過利用氮循環高效菌株、高乳酸菌相保蝦,進行控料保蝦,以確保獲得較高的蝦價出手;
冬棚養殖在廣東粵東和珠三角都有,但建設模式和設施設備均有不同,且以放二代苗的比較多,只有福建的冬棚(曝氣泥棚)比較規范,放一代苗為主,養大蝦為主,追求高產量高利潤為主;所以,我們下面就只介紹“高產版福建曝氣泥棚”;
2. 冬棚蝦價高利潤高,自然會追求高密度和高產量
福建閩南一帶很多人不養中造蝦(夏天),甚至早造蝦(春天)也棄養了;相反,晚造蝦(冬棚蝦)相對水質可控,發病少,成功率高,高產穩定,蝦價好,所以當地養成了只養冬造蝦的習慣;同時更多的人,開始使用納米底增氧模式,即每畝放15~30個曝氣盤(5~7米長的納米管/盤),產量進一步提高,技術更加穩定性,所以,慢慢形成了“福建高產曝氣泥棚”的形式。
本文只講高產量的曝氣泥棚養蝦,為了追求高產,泥棚面積多在2.5~5畝以內,太大不好搭棚,太小則搭棚不合算,這個面積范圍也非常有利于集污排污,水位較深,達到1.5~2.5米,管理得好,用“硝氨雙脫復合菌”和“發酵碳肥”控制亞硝酸鹽,基本上可以穩定在2500~3500斤/畝的高產量,高產“福建曝氣泥棚”放苗量在6~10萬尾/畝不等,具體要看硬件設備配置情況而定,放苗密度高的一般在45~50條/斤規格時要抓第一批蝦,留下的再養大蝦,再養一個月以上出第二批蝦;
3. 搭棚時機和操作有講究
有永久棚結構,也有臨時搭建的棚的結構,具體看池塘租用年限和主人目的;
冬棚一般以木樁、鋼絲、鋼管、薄膜為主要原料,薄膜應該選擇頂棚不形成水滴的優質膜料,一般造價在4000~5000元/畝
蓋膜時機和操作有講究:待水溫快低于20℃時才開始蓋膜,不能一次性把膜全部蓋上,必須分成6~8天逐漸蓋膜,以避免水溫突變和對蝦應激,要留有進風和出風口,在天氣回暖到22℃以上時,可掀開薄膜讓空氣流通,進行換氣,換氣時開增氧機增氧;
4. 冬棚池水位越深越好
可一次性加到最高水位,一般1.5~2.5米,水越深的養成率高,產量高,緩沖性強,一般整個養殖過程中是不換水的,換水溫差大,應激大,所以必須一次性加滿水的;
5. 冬棚培藻仍然是關鍵
冬棚水溫低,膜頂造成陽光不足,加上40多天后,水質呈泥漿水黃泥水,渾濁水對培藻不利,所以,在冬棚中培藻確實不容易;
但大棚內封閉環境含氧量不高,水車增氧有限,納米增氧壓力大,所以,依靠藻類光合作用來增氧,和幫助清除水中有害物質(亞鹽),是非常重要的一個環節,棚內環境不太適合培藻,所以,強烈建議蝦農最好使用專業藻種來培藻,配合用“強微培藻酵素”優質氨基酸,加微量元素(水體往往缺少微量元素)等一起來培藻,效果會更好;
6. “高產版福建曝氣泥棚”淡水土塘并不淡
福建漳浦一帶靠海,雖然說是淡水土塘,但“高產版福建曝氣泥棚”在放苗前,還是要加鹽鹵,一種提取海鹽后的鹵水,鹵水價格便宜,100多元/噸,含有大量的氯化鈉、氯化鎂,二氧化鎂,氯化鉀,氯化鈣,和豐富的微量元素,并提高了池塘鹽度;
一般一畝“高產版福建曝氣泥棚”(水深2米以內)可放鹽鹵水10噸以上,調節鹽度在3~5‰,蝦苗經過苗場淡化到3~5格的鹽度送苗過來,可以直放苗;